发布时间:2025-04-27 点此:894次
“我国书画海外判定乃傅申先生一人可数。”
这是闻名书画判定家徐邦达对傅申的点评。傅申曾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业,后在美国耶鲁大学教美术史四年,出任过美国国立佛利尔美术馆我国艺术部主任。
20世纪80年代,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谢辰生组成了我国古代书画巡回判定组。“国宝七鉴”相继在世后,傅申是罕见的在我国书法、绘画史以及书画判定范畴兼有造就的威望人物。
2024年4月16日,傅申在杭州富阳谢世,享年88岁。有人说,他走后,我国书画判定的一个年代也随之完毕了。
傅申,2010年拍照。图/ 《傅申书画判定与艺术史十二讲》
“出道即巅峰”
回想自己的作业路途,傅申自认际遇不错,贵人良多,“从来没有找过作业,都是作业找我”。
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肄业期间,傅申师从黄君璧、溥心畬、傅狷夫学画,随书法家王壮为学习书法与篆刻。他在系里举行的国画展和篆刻展中得到了两项一等奖,书法展得了二等奖(据说是不肯让他独中三元),有“三冠王”之称。
1965年,他从台湾私立我国文化学院艺术研讨所结业,经叶公超等人引荐,与青年书画家江兆申一道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首要担任书画展览作业。
做这项作业的榜首步是要了解藏品。每天上午,工友“老牛”总是从库房里推来一大车书画。他们将这些书画张挂在工作室墙上,或许在大桌上铺开,拿着放大镜近间隔细心观赏,连看三年。长辈学者庄重和李霖灿也常到他们工作室来聊天,他们就趁机请益,或许一同品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上万件,傅申看了三年还没看完。他回想,那是他终身最高兴满意的时期。他如虎添翼,像一块干海绵相同拼命吸收。
很快,又一个贵人呈现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方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来研讨倪瓒的画,很欣赏傅申,约请他赴美留学。1968年,傅申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就读,师从方闻。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曾论说,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美国的我国美术史研讨呈现出非常茂盛的态势。原因是,60年代初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百多件精品赴美展出。不久,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一批美国学者特地去台北故宫对6000余张藏画进行了拍照。大众和藏家对我国书画的爱好骤增。
那一时期,美国的我国美术史学者开端构成两个学派。东部学派以方闻为首,包含他培养出的一批来自美国、欧洲与我国台湾的学生,构成了一支颇有规划的部队;西部学派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高居翰为代表,尽管追随者其时不是许多,但自己著作丰厚,颇具影响。
方闻一派所用的研讨办法是方式结构剖析法。在傅申看来,美国确实有它的一套美术史办法,但方闻这套办法用来剖析元朝今后的著作就不灵了,由于风格剖析是讲空间、间隔,元朝今后不重视这些。这种办法能够协助树立一个剖析结构,但细节仍是要从书画自身下手。
普林斯顿有一批我国书画,是保藏家塞克勒在方闻指导下收买并寄存在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共41件著作,出自24家。方闻要傅申给这批书画编一个展览图录。傅申对每一幅著作都进行了细心研讨,判定真伪,对无款画从头定名。由于里边有石涛的“双胞胎”著作,他对这两幅画的真假做了全面的比较研讨。他其时的妻子,也是方闻弟子的王妙莲也参与了研讨,并将书稿译成英文。
傅申写了一个综论,作为图录序文。他提出,明清我国书画家多半居于长江下游与富春江、新安江之间的一个区域,从扬州、镇江到湖州、杭州,从南京到大海,这个区域形似一只眼睛,太湖则是其瞳孔。他以为,这是我国画的“eye area”,也是其魂灵区域。这是傅申原创的概念,他自己颇为得意,也常为后人所引证。
1973年,这本名为《书画判定:纽约和普林斯顿塞克勒所藏我国画研讨》的图录出书,在其时来看又大又厚,像一本电话号码。这是傅申“出道即巅峰”的成名作,其面世在学界引起轰动,方闻点评:“他们结合了中西学界对这个课题最好的研讨办法,一同出书了这本巨作。”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班宗华说:“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且永久都是。”
正是由于这本书,当班宗华1975 年脱离耶鲁大学美术史研讨所、转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就引荐了傅申顶替自己。
其时傅申并不知道底细,仅仅接到讲演约请,标题是黄庭坚书法。那是他榜首次在美国讲演,那时他的英语欠好,但因讲的是极为了解的体裁,所以毫不害怕地讲完了。当天校园即决议延聘他担任教席,时刻为三年。
1977年,傅申策划了名为“笔有千秋业”的我国书法展,这是到那时停止美国最重要的我国书法大展。其间还举行了首届世界我国书法史研讨会。
为了这次展览,傅申等人调查了美国公私保藏。展品包含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 《张大同》卷,米芾《吴江舟中诗》卷,赵孟頫《妙严寺记》,以及明代三我们、清代八大山人、石涛等名家著作,美国保藏可谓精锐尽出。图录出书后,我国和日本学者都惊奇于美国的我国书法保藏质量如此之高。
这一年,应我国文物局约请,美国科学院我国古画访问团访华,成员有方闻、高居翰等十人,傅申也在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劝傅申不要去,但他坚持前往。
这是傅申榜首次回祖国大陆。他们调查了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杭州和姑苏的库藏精品,得以领会了许多真迹,还被答应摄制幻灯片。
此行傅申结识了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傅熹年等同行。他回想,那时大陆还没有改革敞开,人们还不敢与海外来的人铺开沟通,只需徐邦达比较敞开,勇于直言。
1979年,傅申接受了华盛顿国立佛利尔美术馆的聘任,担任该馆我国书画部主任。这是美国最大的东方艺术馆。
1985年,我国古代书画判定小组到美国各大博物馆看我国书画藏品。傅申带他们观看了佛利尔美术馆库房里一切的好著作,“看到饱停止,看到撑了还在看”。
看完,傅请求他们到自己家中喝酒。谢稚柳海量,徐邦达不胜酒力,喝到后来两个人靠在一同笑得很高兴。后来,徐谢这对老友产生分歧,但谢稚柳逝世后,徐邦达又觉得很孤寂。
“含糊地带”
启功说,古书画判定是“含糊地带”,那么长远的工作,没有人看过他们作画,很难判定。对此,傅申心有戚戚焉。
傅申曾参与数次论争,留下了许多经典事例。让他一战成名的,是《富春山居图》真伪问题。
左:《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黄公望自跋。右:《富春山居图》“子明卷”黄公望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卷《富春山居图》,一卷“子明卷”,一卷“无用师卷”。乾隆皇帝以为“子明卷”是真迹,对之爱不释手,题跋满篇。而后世学者大多公认,被乾隆放过的“无用师卷”才是真迹。
197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徐复观在香港《明报月刊》宣布文章《我国画史上最大的疑案——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为乾隆昭雪,以为“子明卷”是真迹、“无用师卷”是后人描摹假造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位学者宣布文章参与争辩。前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是与徐复观论争的主角,后期主角变成了傅申。
1975年3月,傅申在《明报月刊》宣布《两卷〈富春山居图〉的真伪——徐复观教授“大疑案”一文的商讨》。
徐复观质疑称,不光时下的鉴赏家,便是清初的书画名家也大多没有机会“目验”过此两卷富春图,更甭说将之摆在一同做比较研讨,大多出于耳闻。这刚好撞在了傅申的枪口上。傅申说,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四年,有幸欣赏过这两卷画屡次,也曾并排研讨过。
徐复观以为“子明卷”为真的一个理由是,“子明卷”的纸色较“无用师卷”旧。对此傅申说,表面看“子明卷”纸色确实较为陈暗,但有经历的鉴家不难看出,那是做旧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不少明清人做的假宋元著作,纸质都陈腐而破碎。而真实年代长远的那些真迹都被维护得很周全,纸质反而有一种静穆的感觉。
傅申以为,从书法来看,“子明卷”上的题识全体给人的印象是恶劣粗鄙,而“无用师卷”冷静沉着,一派我们风范,其笔法结构中自有一种元人的气味。从画作来看,“无用师卷”用笔圆转活动,拿树来说,不只画出了其形,并且每根线条都带着生命力;而“子明卷”相去甚远,只剩下一丛树的形体。
在傅申看来,两画间最重要的差异还在于年代风格。“无用师卷”的翰墨气味是与王蒙、倪瓒等元末画家相通的,而“子明卷”明显受了董其昌一派影响,在风格上与王时敏、王翚近似,却又到不了他们的程度。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左)与“子明卷”(右)细节比照。本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傅申说,自己初学画时也觉得“子明卷”整齐细密,“无用师卷”盛名之下不过如此,几年之后逐渐了解,“子明卷”的用笔只得了一个皮相的流利,而翰墨单薄;“无用师卷”那种翰墨的境地表面平平,实则精深。明清画家中还没有谁的翰墨有如此境地,即便黄公望自己的终身中,也没有几幅能到达这一水准。
两边你来我往,宣布了多篇文章。傅申以为徐复观擅考据,但不明白书画,徐复观也一向不改观念。不过,傅申与徐复观却是“不打不相识”,后来徐复观在香港宴请了傅申,还赠古墨一块。
30多年后傅申回想这场论争时说,这是继60年代王羲之《兰亭序》真假论辩之后最重要的一场学术争辩。他常常告知学生,要细心阅读这两场争辩的每篇文章。他以为,美术史研讨仍是要回到著作自身,考据仅是一项辅佐,不能成为首要依据。
傅申还曾“苦战”张大千。
张大千被称为“今世石涛”,记忆力和仿照力超强,擅触类旁通,傅申点评他是画家中的画家。但傅申以为,许多大美术馆所保藏的所谓石涛、八大山人、宋徽宗、唐伯虎等名家著作都是张大千的仿品。
从1987年起,傅申开端全面体系地研讨张大千。他说,张大千终身的著作简直便是半部我国绘画史,一起他也是“伪作史上榜首高手”。
在傅申看来,张大千跟传统的伪作者不相同,这其实是他研讨、仿照古人的副产品。他说,张大千是一关一关打过去的,从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一向到“北宋三我们”的董源,过关斩将,这是在跟古人竞赛,要胜过古人,胜过其时的威望鉴赏家,胜过博物馆里边的专家,最终张大千都是公开地讲“这是我作的,那是我作的”,他是在苦战古人。
张大千有一方印章叫“大千毫发”,涵义为拔一根毫毛能够变出各种东西,傅申则说,张大千是孙悟空,他便是如来佛;张大千苦战古人,他苦战张大千。
1991年,傅申在华盛顿塞克勒美术馆举行了“苦战古人——张大千回想展”。张大千研讨在美国学界日益遭到重视,必定程度上正是遭到傅申影响。
傅申古书画判定的代表作,或许首推《砥柱铭》。
《砥柱铭》被以为是黄庭坚的一件书法著作。这是唐朝魏徵的文章,黄庭坚常常为朋友书写,因“世风极颓,我心如砥柱”而殷切共识。但撒播下来的墨迹卷《砥柱铭》没有落款,风格也与黄庭坚的其他著作有差异,所以长期以来被质疑是赝品。
傅申当年的博士论文便是《黄庭坚的书法及其贬谪时期的创造〈张大同卷〉》,他为此特地赴日本观看过藤井有邻保藏《砥柱铭》,其时无法判定真假,就在博士论文中将《砥柱铭》定位为疑而不能下定语的“问题著作”。
30年今后,这件《砥柱铭》被台湾保藏家所收买,傅申受保藏家约请又去看了一次,仍是无法确认真伪。藏家将这件著作用现代科技手法自始至终仿制了一卷送给他,他摆在家里天天看,看了三个月,细心研讨题跋和保藏印等,最终认定是真迹。2010年头,他宣布了论文《从存疑到必定——黄庭坚书〈砥柱铭〉研讨》。
当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改写了我国艺术品成交世界纪录。
有人质疑傅申的判定文章是为拍卖而写的,他安然回应,说自己是为了处理心中疑问,假设认定是假的,也同样会写出来。
或许由于这些质疑,傅申屡次慨叹,证伪易,证真难。他说,判定就像考古和医学确诊,必然会跟着新依据的呈现和科技的开展而前进,前人都是后人的垫脚石。
“大痴”与“模糊”
1994年,傅申应邀回来台湾,在台湾大学美术史研讨所任教。他的许多学生后来多成为艺术史研讨的中坚力量。
他重复告知学生,要多看原作。他解说,印刷品有均匀化趋势,不光尺度均匀,质量也均匀了。一切著作只需经五颜六色印刷,多烂的烂画看起来都不错,多好的好画也看不出怎样好法。书本上的图片就像婚纱照,没有丑的新娘。
他说,鉴赏力是需求时刻和学养的。公认天下榜首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但他年轻时看不出好,后来却越看越好。他年轻时喜爱郑板桥的字,觉得很有特性,后来觉得那仅仅二三流的。
傅申的书法创造一向没有中止,行、楷、草、篆、隶均笔底生花。书画鉴评家薛永年称其行楷书法“小字精雅遒美,大字端严流通,笔势遒劲而流畅,点画恣肆而谨慎”。
他成了台湾艺术界一张重量级手刺。1998年12月,他和第二任夫人陆蓉之的婚礼上,刚中选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不速之客。在马英九的工作室里,挂着傅申的三幅著作,分别是“养浩然之气”“万众一心”和马英九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傅申供认,书法家由于求字的人太多无法敷衍,免不了偶有找人代笔之事,他自己亦不能免俗。被问及多年后是否想区别这些代笔著作,他笑说:“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
他越来越频频地往来于海峡两岸。2013年,国家博物馆约请他举行个展,这是他的首个个展,他称其为“傅申学艺展”。
2015年春天,他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敞开了为期45天的“我国书画判定与艺术史”系列讲座。
“抱愧了,傅申先生有事不能来,我是傅申先生的哥哥傅由。”他常以这句戏语作为开场白。他企图以自己不一起期的不同相片为例,告知我们判定书画好像辨人之容颜,同一个人在不一起期、不同状态下的容颜是很不共同的。要研讨一个书画家,也要尽量搜集他各个时期的著作,从中找出共性,也便是他的DNA。书画判定就像瞎子摸象,或许只摸到一部分,但摸得越多,定论就越精确。
尔后,他受邀在我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心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等院校巡回讲演。一年中,他在海内外巡回讲演达30次,反应很大。
2017年12月10日,他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了《溯古开今——傅申书画研讨展》,回到了他海外学术生计的原点。
傅申的弟子赵硕回想,傅申有一次在巴厘岛参与世界电影节,看到当地所产巨型想念木画案足有三四米长、数千公斤重,价格不菲,遂毫不迟疑购入两张巨型画案,含辛茹苦运回台湾桃园的作业室,凭借吊车搬入了屋内。
傅申作业室名为“葫庐”。葫庐谐音葫芦,即“模糊”。傅申宠爱葫芦,保藏了许多,涵义为难得模糊。
黄公望晚年隐居富阳庙山坞。清朝光绪《富阳县志》记载,他“终老富阳,年八十六”。2015年,傅申到庙山坞拜谒黄公望墓地,下山时大喊道:“今后我来陪你好欠好?”
2021年12月,浙江杭州富阳区“公望两岸圆缘园”发动建造,傅申与陆蓉之正式决议久居富阳。
傅申的弟子赵硕说,黄公望号“大痴”,自诩“松雪斋中小学生”,现在傅老爷子也成为“富春江岸小学生”了,这正是他心之所神往的。
2024年4月30日清晨,沿着当年傅申拜谒黄公望墓地的道路,夫人陆蓉之携义子义女、学生一行送他归葬富春山林。
他从此永久与黄公望相伴为邻了。
(本文参阅了《傅申书画判定与艺术史十二讲》《黄公望研讨》)
发于2024.5.13总第1139期《我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痴翁傅申
记者:宋春丹